
8月18日,220岁的三庆园老戏楼在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阎彤摄

8月18日,220岁的三庆园老戏楼在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人民网 鲍聪颖摄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 鲍聪颖 通讯员 曹蕾)历经220年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京剧从萌芽到形成、从成熟走向高峰的全过程……8月18日,220岁的三庆园老戏楼在大栅栏商业街原址复建重张。它不但是京城七大戏楼中第一个恢复的老戏楼,随着一批被重新挖掘、创新的骨灰级老戏再现,这个舞台也会成为京城百姓传统文化娱乐的佳选之地。

在今天的落成揭幕仪式上,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三段精彩演出展现了“三庆园”复建的初衷。人民网 鲍聪颖摄
在今天的落成揭幕仪式上,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三段精彩演出展现了“三庆园”复建的初衷,当晚由郭德纲率领的麒麟剧社也将开锣驻场演出,为这一百年戏院增添新的活力。据介绍,今后,“三庆园”将主打京剧演出,携手麒麟剧社,挖掘并创新在舞台上消失多年的骨子老戏。同时,通过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等形式,在专业性、群众性和传承性上做文章,推动京剧艺术蓬勃发展。
京城七大戏园之首
名角儿“扎戏”争鸣
漫步行走至大栅栏商业街中段,可见一处高大的通天柱门楼,青砖灰瓦,徽式风格的砖花,朱漆大门,“三庆园”金字匾额高挂。踏门而入是一段展示中国京剧文化和“三庆园”发展历史的狭长通道。穿行来到天井,抬头可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题写的“三庆戏院”四个大字,再往里便是戏池。观众席为茶座形式,二楼设小包厢,表现出老戏园中池座、廊坐、官坐的布局,后台设置比原规制更加宽敞,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一应俱全,更加适应现代戏剧演出需要。记者注意到,三庆园戏台前“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这幅著名的对联也重新挂起来了,伴着戏迷们在皮黄清韵中一起涵泳悠游。

清末民初,三庆园又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 人民网 鲍聪颖摄
三庆园作为京戏的发祥地之一,号称京城七大戏园之首,同时也是北京最老的戏园子。“四大徽班”晋京是京剧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三庆园”与“四大徽班”晋京以及国粹京剧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贺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鶴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徽戏戏班,取名“三庆班”,在艺人高朗亭的率领下进京演出。“三庆班”在京城献艺获得认可,本应南归,但是由于演出生意火爆,深受京城百姓喜爱,就留在了京城。嘉庆元年(1796年),为长久计,“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改造宴乐居为“三庆园”,开始了以演戏为主业的戏园经营。首次入京的“三庆班”获得了京师权贵和平民的喜爱,由于徽戏的唱腔本身就非常丰富,在京期间又融合了京话,戏剧的表现力愈加丰富,徽戏在京城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刺激和带动了其他徽班的进京,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到来,徽剧在京城大放光彩,此事件被时人称为“四大徽班”晋京,是京剧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四大名旦”在内的京城梨园所有名家都在“三庆园”留下了身影。人民网 鲍聪颖摄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四大名旦”在内的京城梨园所有名家都在“三庆园”留下了身影。历史上,三庆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并称为戏楼中的“四大名园”。到了清末民初,三庆园又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被誉为“京城七大戏园”,其所在的大栅栏一带在最辉煌时有三十多座戏园,也是当年梨园艺人主要的聚居地。梨园史上声名显赫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高朗亭、程长庚、梅巧玲、谭鑫培、余三胜、路三宝、贾洪林、李万春、孟小冬、刘喜奎、余洪元、言菊朋、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等名角儿也都曾在此演出。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在“三庆园”一举成名的,如程砚秋多部经典剧作均是在“三庆园”首演,轰动一时;1913年,“伶界大王”刘喜奎常驻“三庆园”,与鲜灵芝对门相抗衡,演出剧目以《独占花魁》最著,人皆以花魁称之;1923年,京剧武生名家李万春首次以“李万春”的艺名在“三庆园”演出《战马超》,一鸣惊人;尚小云的重庆社和荣春社在此更是驻演近二十年。
起火——停演——拆除
三年翻改建,百年戏园旧貌换新颜
1900年6月15日,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起火,三庆园与庆乐园、中和园、庆和园等戏园悉数被烧毁,三千余梨园弟子失去生路。1905年,由张云鹏等人合资复建,复建后的三庆园除京剧演出外,还经营电影放映,成为北京最早经营电影放映的戏院之一。“三庆班”的红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1941年10月2日,言菊鹏在“三庆园”与童芷苓、裘盛戎合演了他的谢世之作《二进宫》。1950年,三庆园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而停演。1958年,这里成为大栅栏商场职工食堂。1964年,荀慧生慰问商场职工,曾率团在此演出京剧《拷红》,成为他二十世纪在“三庆园”的绝版演出。1972年,因建筑物倾斜有倒塌风险,老戏楼“三庆园”原建筑被拆除,此后一直被作为商业经营场所。
2013年,“三庆园”老戏院重建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2月19日,听闻重建消息的众多票友不约而同来到“三庆园”组织了重建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我非常喜欢三庆园的票友演出,只要有时间,场场不落。”一位从昌平赶过来看这场封箱演出的观众说:“今天是最后一次演出,无论如何不能错过。”2014年7月21日,“三庆园”翻扩建改造工程正式奠基。整个工程历时两年。“戏楼的重建主要根据曾在这里演出的老演员的回忆和文字史料。”北京三庆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生介绍。
据了解,“三庆园”老戏院的重建依据是1960年由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剧院建筑设计组编撰出版的《中国会堂剧场建筑》中的三庆园平面测绘图以及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22日《晨报·星期画报》上的三庆园门面老照片等历史图片和史料记载,恢复1905年重修后的三庆园建筑格局,戏园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两层,其中舞台在原规制上有所扩大,观众席设计为茶座形式,二楼设有小包厢,表现出老戏园中池座、廊座、官座的布局,大概能容纳200多位观众。后台设置比原规制更加宽敞,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一应俱全,更加适应现代戏剧演出需要。

在今天的落成揭幕仪式上,名家名段赏析、少儿京剧演出、京剧票友展示三段精彩演出展现了“三庆园”复建的初衷。阎彤摄
游京景、听京戏、品京味
三庆园打造“京味文化体验中心”
重新开张的三庆园将建成文、商、游一体的,具有浓郁京味儿特色的文化体验中心。“三庆戏院”京剧艺术体验中心和“京城1796”老字号特色商业集聚区是组成三庆园“京味特色文化体验中心”的两大板块,无论是游客还是老北京,都可以在这里“听京戏、品京味、赏京物、穿京衣、转京宅、学京艺、游京景、忆京城”, 一次性、一站式的体会到最全面、最丰富、最具特色的京味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北京,北京人在这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北京”。
除了邀请北京风雷京剧团常驻演出外,三庆园还将引进原创室内剧、音乐剧、曲艺等,同时为戏迷票友提供活动场所。此外,三庆戏院还挂牌为西城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区级资源单位,并将作为“京剧一日游”的行程站,和国内各大旅行社及各类会议组委会进行对接,让中外游客在此感受到最具特色的京剧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现场看到,重建后的“三庆园”还专门辟出“1796老字号特色商业集聚区”,对京味特色的老字号资源进行整合,打造成了一个集餐饮、零售、休闲、娱乐、非遗展示、文化互动等为一体的复合业态模式,让老字号可以在这里“驻下来、活下去、火起来”。目前,爆肚冯、羊头马、年糕钱、茶汤李、豆腐脑白、奶酪魏等久负盛名的老字号京味小吃以及牛栏山、红螺食品、谦祥益、稻香村等中华老字号,均已入驻三庆园京味文化体验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