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剧场官网 梨园剧场官网订票24小时订票热线:010-66552100
订票热线:01066552100  首页 剧场交通路线 京剧知识 梨园剧场介绍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关于退/换票 订单查询   
您的位置: 梨园剧场 > 京剧知识
 
  京剧杨派-杨宝森创立的京剧老生流派  
  时间:2025.04.25 作者:梨园剧场网站管理员 点击:11次  
   

京剧杨派-杨宝森创立的京剧老生流派

   老生杨(宝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杨宝森初学谭派,青年时期致力于研习余派唱腔,均有成绩。30岁以后逐渐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出生于北京。字钟秀,别号时斋,祖籍安徽合肥,京剧演员,工老生 。

    1917年,杨宝森开始随父亲杨孝方学武生。1920年,在蒙师裘桂仙的介绍下,杨宝森开始在斌庆社科班搭班学艺,第一次公演是在吉祥戏院演唱京剧《朱砂痣》 。1924年,首次南下赴上海演出,包括剧目《定军山》《汾河湾》等。1925年,因在上海连演三个月,导致嗓音极度疲劳,只得息影 [3]。1929年,在倒仓息影五年后,嗓音开始逐渐恢复,并灌录了多张唱片,包括《七星灯》《马鞍山》等。1934年,在北京正式搭班演戏 [3];11月,随梅兰芳赴山东济南演出。1939年2月,以京剧群戏《雁门关》受到诸多关注。1940年,组班宝华社。

     1942年,宝华社演出剧目《四郎探母》受到诸多观众观看,杨宝森也因此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 。

     1946年,参加“全沪名伶盛大京剧会串”演出。1951年,在上海为抗美援朝义演京剧《搜孤救孤》。1956年3月,宝华社被吸纳进天津京剧团,杨宝森任团长。1957年,天津市京剧团一分为二,杨宝森率一团赴山东巡回演出 。1958年1月28日,杨宝录制了最后一版京剧《文昭关》的录音 。1958年2月10日凌晨2时,杨宝森因高烧引起急性肺炎逝世,享年49岁。

    在20世纪50年代,杨宝森在精研谭、余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地进行艺术创造,成就了以韵味取胜、从细微处体现旋律、细腻而不琐碎、耐人回味的艺术风格,世称“杨派”。

  京剧杨派艺术特色

杨宝森的唱腔、唱法,纯以韵味取胜,他的嗓子宽厚而低沉,音色不够明快,音域也不广,不宜于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如写字之笔笔送到。杨宝森的唱腔简洁大方,虽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却于细微处体现丰富的旋律,细腻而不琐碎。他的唱腔舒展平和,至晚年虽嗓音甚或临场失润,仍能以圆熟的行腔来弥补,而不显枯涩生硬。其代表作《空城计》中的大段唱工,以古朴恬淡的韵味给人以醇美的印象,于心平气和中蕴含深厚的感染力。另一名作《文昭关》则在谭、余的神韵中化入汪(桂芬)派唱法,成为杨派唱法再创造的典型,苍凉慷慨,十分吻合剧中人物的处境和心情。杨做工稳健老练,表演富书卷气,善于以概括手法刻画典型人物。靠把戏也有一定造诣,但晚年很少演出。《击鼓骂曹》一剧以疾徐中节的鼓法独擅胜场。

   声

     杨宝森的嗓音宽厚、圆润而又苍劲,韵味很浓郁。虽不擅长高音,但中、低音的音色很厚,音量很大。杨宝森力图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取得余叔岩所经达到过的艺术效果。由于高音有局限,他不易产生余派那样的“立音”,但他运用了种种技术手段,却在中、低音部分的回旋之中,产生了新的强烈效果,逐渐形成了杨派风格。其演唱富于弹性和韧性,在音收放方面很善于控制。因此,他的声音宽、厚、响而不笨重,能够相当灵活地唱好一些纤巧的小腔。

    腔

    杨宝森在唱腔唱法上,以曲折、深邃取胜。对于带有悲剧气氛的唱腔,固然特别擅长,而一些欢快、明朗的唱腔,他也唱得很有色彩,因而他的唱腔有多方面的表现力。他的演出剧目虽然基本都是传统戏,但他“老戏新唱”,对每一出戏的唱腔几乎都作过一番新的琢磨。在个别剧目中,他还谱制了不少新旋律,较大幅度地丰富了原有唱腔。他在演唱中经常采用“耍板”的方法,而且“耍板”的幅度较大、较明显。这个方法就是让本当落在板眼上的字不落进板槽内,达到仍然有节奏,同时又灵活多变的效果。在他晚年的演出中,还进行过某些更大胆的“耍板”试验。作为探索他并不一一肯定和保留,有时用过一、两次又放弃了,但他力图将板腔用活的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手段则层出不穷。

    速

   杨宝森的唱腔节奏速度既高度稳定而又变化多端。他在“尺寸”处理方面,总的说是要求舒展,和余叔岩的要求紧凑不同,而舒展与紧凑又非对立。按照杨宝森自已的唱法,对一些余派唱段的“尺寸“也大多作过一番新的处理。例如《李陵碑》中的大段【反二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在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构思下,把剧中前面【慢板】的“尺寸”唱得比谭派唱法更快,而把后面【快三眼】的“尺寸”唱得比谭派慢一些。经他这一处理,这段唱腔真正做到了一气呵成。在唱段中,他多处运用了“耍板”的唱法,让节奏有变化。另外,还运用了一些他独有的技术手段,在某些戏词上装点了一种大幅度的“擞音”,单亮出去,使整个唱段的激愤情绪更为强烈。

   力

  杨宝森的行腔很有力度,饱满而充沛,尤其是长拖腔,行腔时连绵不断,层层推进。在这种行腔里,他气息运用的一些特点,是从太极拳的用气方法中取得借鉴的,要求连贯均匀、自然圆活,给人以协调完整的感觉。他行腔中所运用的力是一种很自如的力、一种有节制的力,而不是拙力。

    字

杨宝森在字韵方面也高度讲究,他继承了谭、余这一大派系“用湖广音念中州韵”的传统,而且继承了余叔岩十分考究字音、字义的可贵精神。除了字音准确、清楚,而且各个辙口的字都润饰得很美。他对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精心处理。在行腔中,他把字音处理得相当适度,不紧不松,既美又圆,不变音音走音

  京剧杨派代表剧目

    杨派剧目很多,除上述《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全部《鼎盛春秋》《击鼓骂曹》外,《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王佐断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册》《桑园寄子》《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乌盆记》《摘缨会》《一捧雪》《桑园会》《四郎探母》等均有明显的杨派艺术特色。

   京剧杨派主要弟子

    杨宝森门人有程正泰、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等,私淑及再传弟子为数更多,如叶蓬、杨乃彭、张克、李军、于魁智、杨少彭等,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

 
 
 
 
    最方便的购票体验 免费送票 票到付款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