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剧场官网 梨园剧场官网订票24小时订票热线:010-66552100
订票热线:01066552100  首页 剧场交通路线 京剧知识 梨园剧场介绍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关于退/换票 订单查询   
您的位置: 梨园剧场 > 京剧知识
 
  京剧的起源  
  时间:2025.02.03 作者:梨园剧场网站管理员 点击:108次  
    京剧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又称京戏),北京旧称北平,因此在中华民国曾有一段时间又被称为平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剧在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皖剧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西皮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南方的四个徽剧戏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史称“徽班进京”[5]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大量湖广地区演员进京表演,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造成剧团的大融合,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京剧这一称呼首次出现于1876年2月7日申报刊登的《图绘伶伦》一文。后来国民党北伐成功,将北京改名北平,“京剧”又被称为“平剧”。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所以平剧也被称为“国剧”。

1950年代,大批中国大陆人民带着京剧文化到香港,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开办京剧班,徒弟有七小福(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华袁和平等)。至1970年后,京剧班(七小福)解散,并各自发展。

2006年,《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颁布,对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进行扶持,包括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山东省京剧院云南省京剧院沈阳京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江苏省京剧院。省级重点京剧院团也依照该办法扶持。

京剧被定为中国“国粹”,在部分人中引起争议。京剧是因清朝皇帝乾隆的喜

 
 
 
 
    最方便的购票体验 免费送票 票到付款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