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剧场官网 梨园剧场官网订票24小时订票热线:010-66552100
订票热线:01066552100  首页 剧场交通路线 京剧知识 梨园剧场介绍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关于退/换票 订单查询   
您的位置: 梨园剧场 > 行业新闻
 
  在一起,再出发,用心绘制一幅“年俗图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时间:2019.02.07 作者:梨园剧场网站管理员 点击:902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到过年,就能听到许多人讲“年味越来越淡了”。

到底什么是“年味”?

在相关的议论中,它似乎总是与怀旧的情绪缠绕在一起,指向那些被归为“传统”的年俗,诸如祭灶、扫房、穿新衣、放鞭炮、拜财神……当这些仪式不再那么隆重和认真地进行,“年味”就显得淡了。

但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离乡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游子以亿计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置办年货变得简单,但那张回乡的车票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临近春节,城市的空气里同样充盈着一种兴奋、期待、忙乱、躁动的气息。地铁上随处可见提着行李箱的年轻人;街边的一个个小店贴出“春节放假”的通知;各家各户、各个单位在门窗上贴好了一张张福字、吊钱、春联,上面写着各类祝福文字;同事、朋友一起参与手机APP中集福瓜分大礼的活动。

这些不都是“年味”吗?

如今,我们不再遵从“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的传统年俗,但这不代表年味变淡了,因为许多上班族要到除夕才能正式迎来假期,甚至一些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的人没有春节假期。

这几天,小编询问了很多来自不同城市的小伙伴,通过他们对各自家乡的回忆,拼合成了一份“年俗图卷”,搭配十多幅年俗漫画——寻找我们记忆中的年味。

小编:说起春节的年味,你最先想到什么?

@美兮:在唐山,每年春节家乡人都会汇聚到中心广场扭秧歌,表达对新年到来的喜悦心情,然后吃上一串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酸酸甜甜,新的一年,有滋有味!

置办年货

@艺辰:北京的除夕,人们四出拜访亲友,叩拜尊长,谓之“辞岁”。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正月初一,互相拜访,叫做“贺新岁”。

贴窗花

@永嘉:上海有一样独特的小吃,叫焋(zhuàng)糕,是最地道的“年味”,能唤起很多上海人少儿时的记忆。除夕吃年夜饭有许多讲究,对上海人来说,餐桌上肉圆、蛋饺是必不可少的。

上坟请祖

@小鹏:在西安,最早人们过春节的时候,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有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亲朋好友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当天必须要饱食,称为“填五穷”。春节还要吃“五豆”,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过除夕

@小编:天津的春节习俗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新春习俗特点,我们的年味儿最主要体现在“阖家欢乐”上。大年三十,全家人要“守岁”,当天夜里,各家各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吃团圆饭。在天津的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

拜年

@易宇:在云南,贴对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比较特殊的是“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在院里院外为万物张贴。边贴边唱,所以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歌联贴到什么上面,就以什么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

拜访亲朋

@筱君:在南京,“家家走桥,人人看灯”是过年的一大习俗。走桥,自明代以来演化为“上城头”。每年正月十六,男女老少都爬城头,对老年人来说象征着祛百病,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步步高升”。看灯,就不言而喻啦。老南京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盏灯,等于没过好年”。

拜访老丈人

@北悸:在重庆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本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过春节千万别留在重庆,没有一个巨大的胃,怕是要辜负了你的口水。因为,美食实在是太多啦。

恭迎灶神

@金刚:在温州,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捣年糕,以糯米为原材料放在特制的石臼中一下一下地捣,再放进不同形状的模子中压出各种吉祥的图案,软糯香甜,幸福绵延!

接财神

@会峰:从初一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黄县、蓬莱一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保留着传统的山东,年味十足!

沥酒拜街中(送穷气)

@明哲:浙江人春节这天,早上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杀牲、不动刀剪、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

摊煎饼
吃七宝羹

@李文:逛花市,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粤语说“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就是说不逛花市不算过年。花街最旺就是年三十晚,买些花、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

放生祈福

@任笙:在大连,年夜饭少不了饺子和年糕。每家每户的门上贴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还有每年正月十三,人们都会来到海边放灯祈福,因为大连盛产海鲜,为了祈求来年鱼虾满仓,全家平安!

举行庆典

@南桓: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祭石头感恩

@杰雅:在湖南,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装,手里操一支满面春风梭镖,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人高地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圈炉欢度除夕良宵。

祭奉紫姑

搭建灯棚

@娜娜:在新疆,不管走到哪家串门,桌上都会摆着大盘的馓子、馕、各种糕点、葡萄干、杏干和浓香的奶茶。少数民族家庭的主人都会用抓饭招待客人,在饭前准备一壶水,请客人洗手,饭后待主人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离席。

灶下点灯

祭拜临水娘娘

吃汤圆
赏花灯

还在意犹未尽吗?
如果你知道更多的年俗和老例儿
欢迎在后台留言与小编交流




每一条河流,每一座石桥
每一段乡音,每一页诗行
都是我们回家的路标
叩门的一刻,你知道
最美好的部分没有变,也不会变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当除夕的时针划过午夜
一年写下终章,一年展开新篇
新的生机,新的路途,新的希望
我们换上新衣,迎接更好的自己

跨越山海,万水千山走过
只为回家过年,看见家人的笑脸
用一顿饭的时间沉淀心绪
为小家加油,和大家齐心奋斗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2019,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
在梦想启航的地方
在一年又一年的接力中
在一起,再出发!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恭祝大家
春节快乐,阖家安康!

 
 
 
 
    最方便的购票体验 免费送票 票到付款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