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剧场官网 梨园剧场官网订票24小时订票热线:010-66552100
订票热线:01066552100  首页 剧场交通路线 京剧知识 梨园剧场介绍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关于退/换票 订单查询   
您的位置: 梨园剧场 > 行业新闻
 
  中国京剧文化的诗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时间:2018.12.11 作者:梨园剧场网站管理员 点击:712次  
   

 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梨园剧场
戏曲舞台却显得有些门庭冷落。许是那浓郁的地方特色限制了推广;许是那咿咿呀呀的韵味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总之,古老的戏曲艺术似乎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谁也说不上,有多少传统的地方剧种正因为后继乏人而就此失传。
其实疏影最喜欢的,恰恰就是那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字正腔圆的唱腔、曼妙多姿的身段,每一段精彩演绎,都是那么的动人心弦,是形式美和价值观的完美结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时候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接受的,多是传统文化的熏陶。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电影院是普通民众唯一的一个娱乐场所。刚刚结束了八大“样板戏”的禁锢,戏曲电影迎来了它的春天。我就这样跟在爷爷身边,认识了雍容华贵的杨贵妃、袅娜婉转的林妹妹、手执羽扇挥洒自如的诸葛亮、一身正气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最初爱的,是古装戏里旦角们的衣袂飘飘、珠围翠绕。风姿绰约的水袖轻舞,行不露足的轻移莲步,举手投足间,如风摆杨柳般妖娆。羡慕极了,只恨自己生错了时代,没有机会穿这么漂亮的古装。

继而喜欢上了唱段,尽管刚开始尚分不清剧种不懂得流派,却觉得都是那样的好听。或娇柔婉转,或荡气回肠,或明快清脆朗朗上口,或如泣如诉韵味悠长。不同的曲调和方言,通过与舞台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充分地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精炼美和韵律感。


渐渐地,便从戏曲大段的唱词里,体会出了古体诗词的合辙押韵;从咬文嚼字的念白中,完成了对古文言文的最初启蒙;尤其喜欢的,是那些浓墨重彩锦衣华服下演绎出的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或悲,或喜,或壮怀激烈,或儿女情长。《借东风》智计无双胸藏丘壑的潇洒、《风波亭》满腔赤诚报国无门的悲愤、《花木兰》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情怀、《梁祝》两情缱绻至死不渝的坚贞……小小的舞台所展现的,竟是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间纵横几万里,包罗万象,涉及面极广。


那时的扮相和行头,现在看起来很土,那时候的拍摄画面甚至不是很清晰,但只要这些“名角儿”在荧屏上一开嗓,一亮相,立刻就能抓住观众的心。——这就叫做真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出来的真功夫。

旧时的艺人们,多数生在贫苦人家,为了混口饭吃不得已干了这一行。为了学艺吃尽苦头,但他(她)们懂得“忠奸善恶戏好唱,是非对错人难做”的道理,恪守梨园的规矩,学艺先做人,最终凭着自己良好的品性和对艺术的执着修成一派宗师。


已故的越剧泰斗袁雪芬老师,11岁入科班学艺,一生致力于越剧的传承、发展和改革。七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不但成功塑造了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这些艺术形象,还为越剧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她洁身自励、持斋茹素,始终秉承十二个字:“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她一生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至今传唱不衰,这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艺术财富!

 
 
 
 
    最方便的购票体验 免费送票 票到付款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