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值交场与六场通透,是指十行之外的剧团成员。两者叫法不一,可是相互包括的。 四值交场是指衣箱、砌末、检场、上下场而言;六场通透是指大衣、二衣、旗包、盔箱、检场、场面而言。交场、通透含义都一样,就是除相互通晓外,更重要的是精通本职业务:不能给穿错、戴错、摆错、拉错、打错。这些行当同样有师父教,有师父带。 一、衣箱 衣箱是大衣、二衣、旗包、盔箱、彩匣的总称。管衣箱的人不但应该知道什么戏用什么,什么人穿什么,就是演员自己也应该知道自己穿什么,戴什么,在哪儿穿,在哪儿戴,在哪儿拿,这是共同遵守的规矩,即使人多、戏大、后台小,也不会乱,一百多年的京剧,就是遵照这个规矩执行的。 1、大衣箱: 大衣箱主要是带水袖的,如蟒、开氅、褶子、鹤氅、官衣、帔、道姑衣、袈裟、茶衣,不带水袖的法衣、女道背心等;
2、二衣箱: 包括不带水袖的靠、铠、两碰头、甲、箭衣、抱衣、袴衣、僧道背心、云肩、坎肩、裤袄战裙、犯衣、和戴袖的龙套衣、对襟茶衣、时迁大袖、麻布海清、太监衣等; 3、旗包箱: 旗包箱也叫后场。他除了负责演员上场的物品外,还负责伴奏、烤瓦、叠招子。上场用的把子、城门、各种旗和形,这些物品又分装匣的、捆捆的、装筐的几种。 伴奏 他们的伴奏,是指大将“起霸”前吹的“挑子”,番将升帐吹的“号统”、老虎、豹子的叫声,都有旗包箱担任 烤瓦: 过去,三岔口任堂惠和刘利华交手,任堂惠用瓦打刘利华脑袋,并将瓦打得粉碎。这个瓦就是有后场准备的。这个瓦是新瓦加工的,把它喷上醋,上火烤,火大了就苏了,一碰就碎;火小了,脑袋受不了;这就看后场的技术了,要将瓦处理的既像新瓦,又要碰上就碎。 叠招子 戏台上不少处要用“招子”, “招子”就是放在处斩犯人背后的标记,上写处斩人的姓名,因为它是用纸叠成的,所以都得有后场的人将纸叠成宝剑形纸套找会写字的人写好姓名。 4、盔箱 盔箱是放盔头、巾子、髯口、翎子、甩发、发髻的箱子总称。 5、梳头桌 梳头桌是四值交场中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它,旦角就上不了装,专有梳头人员给旦角梳头。主要旦角都有自己一套化妆用具。 除此之外,梳头桌还要准备若干份片子、绢花、头面、胭脂、白粉、口红等等; 6、彩匣子 彩匣子是剧团不可缺少的物件。彩匣子的形状和大衣箱一样,也是红漆的,只不过较小,能放在桌上。管彩匣子的人和梳头的一样,都是四值交场中不可少的一值。又因他代管洗脸用水,又称“水锅子”。 彩匣子里主要装得演员化装油彩、笔等用品。也有些化妆用品是演员自备的,象净角自己就准备一小盆白水粉,是用淀粉加冰糖制成。这比“官中”的官粉盆要好、要白、要亮。 水锅子除了把彩匣子的用具准备好、洗脸水供应好外,还要把卸妆油、卸妆纸准备好,备用。 二、砌末 砌末是舞台上大小道具和机关布景总称。过去没有布景、道具这个称呼,都统称为砌末。随着社会发展,戏剧也在发展,舞台布景、道具、灯光,更加复杂、逼真,负责砌末的人员也随之増多,分工也愈细了。 三、检场 检场是舞台演出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过去是检明场,现在改为拉幕检场。检场的任务是摆换桌椅、安放砌末和撒火彩。 撒火彩是检场的一门特技,利用这种特技来增强戏曲效果,烘托舞台气氛,象神妖出场、火烧战船、火烧连营等的烈焰飞腾,都是撒火彩的效果。 一个好的检场,不单是摆换桌椅、撒火彩的能手,也许还是一个能教能说的好教员。像“斌庆社”的于洪元,他既能教单出戏,也能教连台本戏。这足以证明他会的多、见得广。就是因为做检场工作时,什么戏穿什么,唱什么,坐什么地方,使什么身段,用什么火彩,他都非常清楚。虽然他不能唱戏(没有嗓子),却能说几百出戏。 四、场面 场面是指剧团的乐队。过去,场面每个人的位置都是有规定的,不能乱站。 一个好鼓佬(鼓师)、好下手(大锣、小锣、齐钹)会根据剧情气氛、演员步伐、心情来决定什么点子,是高音还是低音,是快是慢。鼓佬不但能决定戏的情绪,也一定程度决定着戏的好坏,因此尊称打鼓的为“鼓佬”。 五、经历科 经历科这个名称是民国后才有的。它是演员之外的五科之一。五科即服装科(衣箱)、音乐科(场面)、交通科(道具)、容装科(梳头)、经历科。 经历科原来叫“交做总头”。职责是由上不了场的老演员、老内行担任后台的各项事务。衣箱缺人,他就顶箱官;彩匣子缺人,他就顶水锅子;检场的没有来,他就捡场;是个六场通透的职务。同时还兼其他一些职务。工作很辛苦,与演员关系很好,但工资不高。 民国以后,成立了经历科,这项职务就往往变成了他们利用职权剥削演员、欺负演员了。演员称他们为“戏虱子”,意思是指他们专吃演员肉、专吸演员血。 |